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1♂,南海(19°00′N,112°00′E),水深205m,底质砂,1959.10.28。
形态描述 头胸甲近四方形,宽大于长,中等隆起,分区很不明显,具细颗粒和稀少成撮的长羽状刚毛。额中央沟、鳃沟和侧心沟均很微弱,额分齿也不明显,几乎呈截形。上眼窝角与额缘相连,无外眼窝齿,下内眼窝齿圆钝。下肝区隆起,具2个小突起和细颗粒。第2触角外肢发达,各节均有颗粒,第1节宽大于长,第2节长大于宽,中央具一壮刺。口前板呈三角形。前侧缘近乎平行,具3—4枚锯状齿,后侧缘短于前侧缘,后缘很窄且直。
第3颚足外肢瘦长,基半部宽于末半部。内肢的长节略呈长方形,表面有颗粒,外末角突出,座节长于长节,基部宽于末部,中央凹陷,在两节内缘具壮锯齿,外缘具细齿,末3节约等长。
雄性螯足粗壮,其长度大于头胸甲长度的1.5倍,长节呈三棱形,边缘有小颗粒,末上缘有3枚宽突起。腕节有颗粒,末上缘有2枚大而尖的突起,掌内、外侧面均有颗粒,位于可动指的基部有2枚小突起,但无明显的齿。指很弯,内缘有7—8个齿。
前2对步足短于螯足,腕节外侧面有沟,边缘有颗粒,腕节和掌节均有大的末端突起。指很弯,与掌等长,内缘有5小齿;末两对步足十分短小,位于背面,第3对为最短,末对比第3对稍长,在两对的掌节具单刺,与指相对呈钳状。
雄性腹部分为6节,表面有颗粒,第3、第4节中央有一对颗粒突起,尾节宽大于长,末端圆钝,尾肢大而易见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呈卷筒状,末端呈角质状,末部密具长羽状毛。第2腹肢瘦长、简单,呈针状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9.4 10.0
形态描述 头胸甲近四方形,宽大于长,中等隆起,分区很不明显,具细颗粒和稀少成撮的长羽状刚毛。额中央沟、鳃沟和侧心沟均很微弱,额分齿也不明显,几乎呈截形。上眼窝角与额缘相连,无外眼窝齿,下内眼窝齿圆钝。下肝区隆起,具2个小突起和细颗粒。第2触角外肢发达,各节均有颗粒,第1节宽大于长,第2节长大于宽,中央具一壮刺。口前板呈三角形。前侧缘近乎平行,具3—4枚锯状齿,后侧缘短于前侧缘,后缘很窄且直。
第3颚足外肢瘦长,基半部宽于末半部。内肢的长节略呈长方形,表面有颗粒,外末角突出,座节长于长节,基部宽于末部,中央凹陷,在两节内缘具壮锯齿,外缘具细齿,末3节约等长。
雄性螯足粗壮,其长度大于头胸甲长度的1.5倍,长节呈三棱形,边缘有小颗粒,末上缘有3枚宽突起。腕节有颗粒,末上缘有2枚大而尖的突起,掌内、外侧面均有颗粒,位于可动指的基部有2枚小突起,但无明显的齿。指很弯,内缘有7—8个齿。
前2对步足短于螯足,腕节外侧面有沟,边缘有颗粒,腕节和掌节均有大的末端突起。指很弯,与掌等长,内缘有5小齿;末两对步足十分短小,位于背面,第3对为最短,末对比第3对稍长,在两对的掌节具单刺,与指相对呈钳状。
雄性腹部分为6节,表面有颗粒,第3、第4节中央有一对颗粒突起,尾节宽大于长,末端圆钝,尾肢大而易见。
雄性第1腹肢粗壮,呈卷筒状,末端呈角质状,末部密具长羽状毛。第2腹肢瘦长、简单,呈针状。
标本测量(mm)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
9.4 10.0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